各種由營養不良引發魚類疾病
各種由營養不良引發魚類疾病
隨著工廠化養殖的快速發展,配合飼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一些配合飼料因原料問題或者配制技術問題不能滿足魚類營養的需求。尤其是小型飼料廠及養殖戶自行設計配方加工生產的飼料,可能會造成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使魚類體質下降,嚴重時會引起魚類養殖。本文將從營養方面探討引發養殖的飼料,以期指導養殖者在養殖生產中及時采取措施預防魚類疾病的發生。

一、蛋白質缺乏或過剩
蛋白質是魚類生長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魚類從食物中獲取蛋白質,在消化道中分解為氨基酸,用于合成魚體蛋白,并產生能量。
魚類的生長主要是蛋白質在體內的積累。
飼料蛋白質含量低或飼料原料質量差,將直接影響魚類的健康情況。
飼料蛋白質含量過低,魚類生長緩慢,體質下降,抗病力降低。
飼料中氨基酸的含量和比率是決定蛋白質營養價值的重要因素,也是評價飼料質量優劣的標準。
因此飼料中的必需氨基酸必須滿足魚類的需求,否則也會導致魚類發病。
二、脂肪含量不足或變質
脂肪是熱能的主要來源,由各種脂肪酸和甘油組成。魚類生長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從飼料中才能獲得。如果飼料中缺乏必需脂肪酸,則可導致魚類生長速度減慢,成活率降低,飼料效率下降。脂肪酸易發生氧化變質,產生醛、酮、酸。這些物質與飼料中的其它營養物質如維生素、蛋白質等發生作用,降低營養元素的作用,并引起魚類發生病害。
三、碳水化合物超標
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提供熱量,而且參與機體許多代謝活動,并作為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和核酸的前體而被魚類利用。飼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引起魚類糖代謝紊亂,內臟脂肪積累,嚴重時引起脂肪肝。一般情況下,可以在飼料中添加膽堿、肌醇和維生素C可防止脂肪肝的發生。
四、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缺乏
魚類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因種類、生長階段不同而有很大差異。缺乏維生素,將導致魚類生長緩慢,飼料效率降低,攝食量下降,物質代謝出現障礙,死亡率增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構成魚體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魚類保持正常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營養素。飼料中缺乏某種礦物質或微量元素,則會對魚類造成不利影響。
珊瑚礁魚類疾病簡介
魚可能在硬物體上摩擦,仔細檢查,可能發現魚皮膚上的霧狀物。鰓可能發炎,受侵害的魚顯示出典型的急速的鰓部運動。
病原是腰鞭毛蟲的單細胞生物體。對它做仔細檢查需要用300倍顯微鏡。它在早期傾向于侵入鰓的上而不是魚的身體。寄生蟲成熟時落到底部并形成胞囊。胞囊破裂放出自由游動的腰孢子,腰孢子在貼到合適的寄主魚身上之前能生活72小時。溫度在20-25度時,這種疾病在熱帶海水魚中最容易流行。

含有各種銅化合物的專用的治療藥物非常有效,特別是在沒有吸收銅的珊瑚床過濾媒介的情況下。遺憾的是,銅對無脊椎動物有特殊的毒性。使用新型抗寄生蟲處理劑作為替代物,但是要認真核對說明書,因為大多數處理劑對無脊椎動物有害,如海葵,珊瑚和甲殼動物。
怎樣防治魚類疾病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養魚在家里,這樣不僅僅看著美觀,也能夠愉悅自己的心情,但是飼養魚的時候難免會有些疾病,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如何預防魚類的疾病。
1.不要購買生病的或有異常的魚,買魚時多觀測他們,看看他們的體色是否正常,游動是否活潑,索食是否勤快,有沒有排白便的情況。
2.做好新魚的檢疫。
3.盡量不要喂食活餌,特別是紅線蟲、紅蟲、水蚤,就是要喂也可以把活餌先冷凍起來,這樣帶菌的情況沒有活餌那樣嚴重了。
4.做好水質的消毒工作。
5.減少魚只的緊迫感,以免降低抵抗力。體供營養豐富的食物,漢堡就很好,沒有細菌的危害,營養又豐富,只是魚接受程度要比活餌慢些。
6.做好預防性的驅蟲工作,我每月最后幾天就是這樣的,先體外,后體內。